首页 > 信息披露 > 正文

从“开锹第一土”到“亩产论英雄” “一束光”蝶变为一座科技新城

时间:2023-10-08 11:32:33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弦 通讯员 张延 赵芸

江城秋色间,武汉光谷大道车水马龙。每每经过这条路,张虹都能回忆起30余年前艰辛却光荣的奋斗岁月。


(相关资料图)

沿光谷大道分布的,曾经是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最早建设的科技园区——关东、关南科技工业园。

从“开锹第一土”到“亩产论英雄”,随着产业园区的迭代升级,光谷吸引了众多先进企业落户,从“一束光”蝶变为一座科技新城,奋力向着“世界光谷”迈进。

第一代园区聚起“第一束光”

退休前,张虹是湖北联投旗下东湖高新集团科技园公司执行董事。1994年,26岁的她辞去某知名国企工作,加入武汉关南经济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东湖高新集团前身之一),负责关南科技工业园的招商工作。

彼时,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尚处于筚路蓝缕的创业阶段,既没有宽阔的道路,更没有高楼耸立,处处都是未开垦的处女地,杂草丛生。“虽然条件很差,但它充满了科技、创造力和高端人才,是先进力量的代表。”年轻的张虹决定,将青春与热血奉献给这片创新的热土。

1991年,关东、关南科技工业园相继动工建设,总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这片最早的科技园区,肩负着为光谷聚集光电子产业的重任。“没有路,我们就自己修。”张虹记得,彼时的光谷大道,还叫关山二路,是连接关南、关东科技工业园的重要通道。东湖高新集团投资4500万元修建此路,使得园区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

作为招商专员,张虹每天都在路上跑。一家、两家、三家……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关东和关南科技工业园。东湖高新集团代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将业务相近的企业集中起来,超前建设“园中园”——以武钢辉宝、日本三井集团为引领,形成新材料园;以长飞光纤、瑞典爱立信、武汉NEC等为代表,形成通讯电子工业园……

到1998年东湖高新集团上市时,关东和关南科技工业园的产业集群效应已显现,并初步形成通讯、计算机与软件、激光和新材料等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新一代园区亩均产值近千万元

在东湖高新集团科技园武汉区域公司副总经理何伟看来,关东和关南科技工业园是第一代产业园区的代表,即以制造车间式厂房为主。如今,以武汉软件新城等为代表的第五代园区,不仅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办公环境,还可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以科技赋能园区企业,促进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

2020年,维思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冰考察软件新城,一见倾心。“园区绿意盎然,布局就像欧洲小镇一样优雅,综合配套也非常完善。”陈冰当即决定,将维思安的总部从深圳迁回家乡武汉。

2013年投运至今,软件新城已聚集科技型企业270余家,其中世界500强7家、上市公司17家。2022年,软件新城企业总产值132亿元,亩均产值近千万元,是中部地区最大规模的IT服务基地。[page]

“通过成立产业招商、产业服务、产业整合、金融支持、智慧园区等五大平台,我们为企业提供优质的硬件、软件服务。”何伟说,能把一家家符合光谷发展需求、成长性好的企业引入园区,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扶持企业成长,便是最有成就感的事。

在软件新城,陈冰很快找到了技术瓶颈的突破路径。作为国内最早研发智能药柜的医疗物联网企业,维思安此前受制于成本和技术难点限制,无法实现麻精药(国家管控特殊药物)的“单支赋码”。在软件新城运营服务人员细致耐心地牵引下,维思安很快与同在一个园区的微点码(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并在实验室首次实现3×3毫米规格“单支赋码”技术。经双方联合攻关,麻精药“单支赋码”将于年内量产,届时将更好助力麻精药的精准管控。

如今的光谷,历经35年发展,在一个个产业园区的支撑下,聚“光”成“链”、集“链”成“群”,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基地、中国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和中国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之一。

关键词:
推荐阅读
x 广告
x 广告
精彩推送

Copyright   2015-2022 上市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5   联系邮箱:29 13 23 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