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合肥综合保税区的晶合集成办公楼隔壁,一座20万片产能的新厂正在如火如荼建设。办公楼对面,是政府预留给公司的一大片绿地,未来可以扩充更多产能。
“晶合”二字亮明了来历——8年前,合肥国资与台湾力晶携手,为京东方补链;8年后,晶合集成已是国内第三大晶圆代工厂,于今年5月登陆科创板。
【资料图】
“选对合作伙伴很重要!”关于晶合集成快速成长的奥秘,合肥建投董事长李宏卓和晶合集成董事长蔡国智异口同声。这是“合肥模式”的又一范例,也是进阶版的模式嬗变——“补链”培育出了国资控股的科创板公司。
晶合集成不是孤例。2017年,合肥建投旗下芯屏基金参与颀中科技项目组建,项目在合肥落地生根后迅速开花结果,于今年4月登陆科创板。
李宏卓说,所谓“合肥模式”,是通过一个又一个项目的实践摸索出来的,以资本运作的方式去做产业投资,引进、培育、带动产业项目在合肥发展,这条路是行得通的。
资本市场是“合肥模式”进阶的关键一环。早期的京东方项目,合肥国资不仅尝到了股权投资的甜头,赚到了钱,也形成了“募投管退”通盘考虑的市场化投资理念,即在投资前做好全程沙盘推演,设计好了退出及各种不利情形下的应对预案,提高投资“命中率”的同时,也形成了投资和产业互相促进的成熟生态。
补链强链
国资“投”出两家科创板公司
“预判行业发展趋势,专注、坚定地跟着市场走。”蔡国智端坐在会议桌前,不紧不慢地对记者说。会议室墙上“成为全球领先的面板驱动芯片代工商”的标语,诉说着企业的愿景。
回忆起晶合集成的发展之路,漂洋过海扎根合肥的蔡国智说,公司成长速度之快,在他以往从业经历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2015年,全球面板产业寒风瑟瑟,主要厂商纷纷调整产品组合,寻找新的突破口。当时,为满足当地王牌项目京东方的“补链”诉求,合肥国资积极寻找上游驱动芯片代工厂,逐步将目标锁定到中国台湾的晶圆大厂力晶科技。多次接触后,双方决定合资组建项目公司,在合肥落地实现就近配套。在晶合集成动工建设后2个月,京东方合肥10.5代线也动工建设。
巨大的市场需求、成熟的工艺技术、关系融洽的团队,晶合集成从一开始就跑上了高速通道。到2020年底,晶合集成的月产能达到2万片,2021年初月产能达到3万片,同年底达到10万片。今年5月,公司在科创板挂牌,目前市值近400亿元。
与晶合集成“从无到有”不同,颀中科技的“母体”颀中科技(苏州)公司2004年就成立了。2018年1月,合肥颀中科技成立。当年7月,原投资股东颀中控股(香港)转让部分股权给合肥颀中控股、芯屏基金等对象,引进了以合肥建投为主的外部股东,成功融入合肥“芯屏汽合”产业链,今年4月公司在科创板挂牌。[page]
“合肥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迅速壮大,特别是在半导体显示产业链上布局了晶合集成、京东方、维信诺(002387)等上下游相关龙头企业,我们合作也是看中这一点。”颀中科技总经理杨宗铭表示,苏州颀中选择合肥也有利于充分发挥苏州、合肥双城地域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实现更长远发展。
合肥建投是合肥国资旗下的主要投资主体,身为合肥建投董事长,李宏卓是“合肥模式”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在分享经典案例时,李宏卓提到了京东方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借道资本市场多次定增融资,并给了投资机构畅通的退出通道。“京东方8.5代线总投资285亿元,合肥投了210亿元,股票解禁后卖掉赚了100多亿元。”
李宏卓说,京东方项目让合肥打通了产业投资和退出的通道,此后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合作中,合肥建投都向着资产证券化方向努力。
联姻秘诀
既确保规范,也防止低效僵化
以投带引、国资领投的招商策略并不新鲜,但地方国资作为控股股东领投新兴产业项目,并能孵化上市的案例极为罕见。除战略眼光、产业协同外,还需要双方的同声共气、精诚合作。
特别的是,合肥建投控股的晶合集成、颀中科技,两家公司合作方均为台资企业。
“出于对半导体产业规律和封测领域管理及技术人才的尊重,合肥国资作为颀中科技的实际控制人,始终信任并支持公司经营管理团队按照市场规则和产业发展规律主导公司的日常经营。”颀中科技相关负责人说,在平时的对接和管理中,以国资管理规范性为前提,与经营团队精诚团结,充分发挥颀中科技管理团队在企业经营中的专业性和积极性。
据介绍,2018年,颀中第二座厂房Fab2建成,且具备12吋全制程量产能力,2019年完成WLCSP全制程建设,提供更完整的先进封测服务量能。在这一阶段,通过合肥国资等股东的引进,确立积极的市场扩充战略,公司营业收入由2019年的约6.6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13亿元,迈入另一个快速成长阶段。
作为安徽首家12吋晶圆代工企业、首个超百亿级集成电路项目,晶合集成走出了一条致力于提升国内集成电路自给自足能力的造“芯”之路。2020年至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由15.12亿元增至100.5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7.79%。
“当时为了设厂,力晶派出了300人的技术团队来到合肥,在不断磨合后,现在大部分人留在合肥。与此同时,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培育人才,营造包容进取的企业文化。”蔡国智说,在合作过程中,公司管理团队与合肥建投保持高效沟通。
李宏卓表示,晶合集成的上市,是合肥良好的营商环境与健全的产业生态共同作用的体现。
良性循环
打造产投融合新生态[page]
“接下来,新能源汽车会是一个大赛道,晶合集成将重点投入。”蔡国智介绍,2022年,晶合集成承接了安徽省内一个与车用芯片相关的项目,公司随即规划了15个技术平台来服务汽车芯片制造,目前已有三大平台通过AEC-Q100车规认证,今年底总计将完成11项技术平台的车规验证。
据介绍,晶合集成还与安徽省内多家汽车厂商签订了战略合作意向,计划先在安徽省内与合作伙伴一起“形成气候”,通过未来的持续发力,最终在车用芯片这条赛道上让“气候”影响到更深、更远的地方。
晶合集成投资汽车芯片制造赛道,离不开当地的产业生态。自合肥引入新能源汽车业务以来,江淮、大众、国轩高科(002074)、蔚来“抱团式”扎根合肥,安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到了全国的12%。根据合肥市政府2021年11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计划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超千亿元,整车产能达100万辆。
已经成长起来的晶合集成,开始围绕自身产业链上下游建设生态圈。7月3日,在“2023年晶合集成供应链大会”上,晶合集成总经理蔡辉嘉邀请更多上下游集成电路供应链企业入驻,打造具有更强竞争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是产投不是风投!”在谈到“合肥模式”时,李宏卓以投资蔚来为例,阐述了合肥国资投资的决策过程:第一,组织专业化的团队,委托业内顶尖专家进行论证,对蔚来的技术、供应链和市场等进行全方面研判;第二,高度关注政策导向,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战略,为投资决策提供支撑;第三,委托专业机构,通过法务和财务对企业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第四,与企业进行详细、周密、严谨的商务谈判,对困难做好充分预估,并为政府投资做好相应保障安排。“蔚来项目,越是深入研究,我们就越有底气!”李宏卓说。
在李宏卓看来,合肥以投带引不是做短期投资,是做产业、聚生态。以合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2012年,合肥在这个产业“家底微薄”——相关企业20余家,产值不足10亿元;到了2022年,这两个数字更新为400多家、475亿元。据统计,2022年初,合肥市拥有集成电路企业超300家,从业人员超2.5万人。
李宏卓表示,合肥建投在产业投资方面始终遵循市场规律、善于应用金融和资本市场工具,逐渐形成了“募投管退”有序结合的产业投资良性发展局面。“未来,我们会更加重视资本市场,加速资产证券化,更好地服务合肥产业发展。”
Copyright 2015-2022 上市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5 联系邮箱:29 13 23 6 @qq.com